我的家乡——长沙
《沁园春66;长沙》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长沙简介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具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地理位置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北和岳阳市、益阳市为邻,西与娄底市交界,南和株洲市、湘潭市接壤,东临江西省萍乡市。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地域呈东西向长条形状,是湘中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地带,地貌北、西、南缘为山地,东南丘陵为主,东北以岗地为主;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大体各占四分之一。长沙市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季潮湿,夏季酷热,秋季凉爽,冬季温暖,全年雨水丰富。位于浏阳境内的大围山七星岭海拔1607.9米,为辖区最高处;岳麓山最高点海拔300.8米,为城区至高点。境内最主要的河流为湘江
历史回眸
长沙一带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踪至约20万年以前。商周之前,长沙属于是三苗部落。商周时期则以越人为主体。“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始于西周《逸周书66;王会篇》中,距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逐步纳入楚国版图。经过楚越两族的共同开发,长沙成为了楚国南部一个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秦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为当时全国36郡之一,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将助其灭秦的秦番阳令吴芮封为长沙王。前202年(高祖五年),将秦的长沙郡改为长沙国,长沙郡附廓之县“湘县”改为“临湘县”,于是长沙首次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筑起城墙地位逐渐重要。
三国时期因战略位置的重要,长沙经历了激烈的争夺战争,最终归于孙吴。西晋统一中国以后,又沿袭汉代的分封制。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义为长沙王,“以郡为国”。从此直到后来的东晋、南朝,历代封建王朝都曾以长沙为封国(邑);另外,在地方行政方面,307年(永嘉元年),晋怀帝分荆、江、广州,另立湘州,也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几经省废,到454年(刘宋孝建元年)才稳定下来,是历史上第一次一湖南境内大半为主要辖区的高层政区。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长沙郡废除,炀帝时,又进一步改制,潭州又改为长沙郡,从此,辖境广阔的湘州不复存在。但是,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却是巩固和加强了。隋朝的长沙郡大大地跨越过湘江,达于整个湘中地区,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
621年唐收抚长沙后,即将长沙郡改为潭州,仍以长沙县为治所,宋代为潭州长沙郡治,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
两宋为长沙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城市规模比唐五代更为扩大,其城垣四至直到清末也没有超过,人口稠密,汉化水平应经相当高,蔚然成为“湖湘一大都会”。
1279年,元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长沙又先后成为元朝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和天临路的治所。
明初,是古代长沙政治体制日臻完备与成熟的时期。湖湘平定之初,原湖南宣慰司即行废除。1369年(洪武二年),天临路改名为潭州府,1372年(洪武五年),又改为长沙府,直属湖广行省。至此,明代长沙地区的府、县(州)行政体系最终确立,长沙的行政区划也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长达5个多世纪之久。同时,明代的长沙,还是明王朝的一个藩封重地。而明代直至清初的迁移到此江西的移民非常兴盛。至今,长沙居民中很多人的祖上都来自邻省江西。
清代前中期是长沙古代历史的终结之时,也是其历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社会经济、文化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长沙成为湖南省治。至此,湖南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省。两湖分治,是长沙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而59年后(雍正元年),湖广分闱,长沙士子考升举人便不复再惧洞庭波险。
民国11年(1922年)长沙被定为湖南省省会。当时为适应城市发展,1923年至1924年,巍然屹立于湘水之滨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大举拆除,仅剩下城南一小段城墙及天心阁被保留下来,如今成为了供人们访古寻幽的千古名胜。民国22年(1933年)长沙市作为一级行政区域正式成立。之后,1938年11月12日的“文夕大火”导致长沙城区80%的房屋被烧毁,战后城市虽进行了重建,但绝大部分地上古迹建筑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1949年8月2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成立。共和国建立后,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行政区划沿革
1949年8月,长沙市辖8区: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
1955年10月,成立东、南、西、北城区4区,区名去掉“城”字。
1957年新设郊区。
1958年12月,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开始了长沙市管县的阶段。
1959年2月,撤消郊区。3月,长、望两县合并称长沙县,属长沙市领导。
1977年12月,恢复望城县建置,将长沙县分为长沙、望城两县。1978年底,长沙市辖5区2县。
1983年2月,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湘阴县随即划归岳阳地区。
1993年1月,浏阳撤县改市。
1996年,辖区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
据统计,截至2002年12月31日,长沙共辖5区(芙蓉、天心、岳麓、开福和雨花),3县(长沙、望城、宁乡),代管1县级市(浏阳市),之下分为40个乡、76镇、53街道,2961个村和706个居委会。
毛泽东
(1925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长沙简介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达3000多年。是具有深厚湖湘文化底蕴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旅游城市。
地理位置
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北和岳阳市、益阳市为邻,西与娄底市交界,南和株洲市、湘潭市接壤,东临江西省萍乡市。地图坐标为东经111°53'-114°5',北纬27°51'-28°40',东西长约230公里,南北宽约88公里。地域呈东西向长条形状,是湘中丘陵盆地向洞庭湖平原过渡的地带,地貌北、西、南缘为山地,东南丘陵为主,东北以岗地为主;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大体各占四分之一。长沙市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春季潮湿,夏季酷热,秋季凉爽,冬季温暖,全年雨水丰富。位于浏阳境内的大围山七星岭海拔1607.9米,为辖区最高处;岳麓山最高点海拔300.8米,为城区至高点。境内最主要的河流为湘江
历史回眸
长沙一带的人类活动历史可追踪至约20万年以前。商周之前,长沙属于是三苗部落。商周时期则以越人为主体。“长沙”作为地名出现始于西周《逸周书66;王会篇》中,距今约有3000多年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逐步纳入楚国版图。经过楚越两族的共同开发,长沙成为了楚国南部一个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秦统一中国后,设长沙郡,为当时全国36郡之一,以今长沙地区为中心,北起洞庭,南逾五岭,东邻鄱阳湖西岸和罗霄山脉,西接沅水流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将助其灭秦的秦番阳令吴芮封为长沙王。前202年(高祖五年),将秦的长沙郡改为长沙国,长沙郡附廓之县“湘县”改为“临湘县”,于是长沙首次成为诸侯王国的都城,筑起城墙地位逐渐重要。
三国时期因战略位置的重要,长沙经历了激烈的争夺战争,最终归于孙吴。西晋统一中国以后,又沿袭汉代的分封制。280年(太康十年),晋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马义为长沙王,“以郡为国”。从此直到后来的东晋、南朝,历代封建王朝都曾以长沙为封国(邑);另外,在地方行政方面,307年(永嘉元年),晋怀帝分荆、江、广州,另立湘州,也以临湘(今长沙)为治所,几经省废,到454年(刘宋孝建元年)才稳定下来,是历史上第一次一湖南境内大半为主要辖区的高层政区。
隋统一中国后,隋文帝改湘州为潭州,设立潭州总管府。长沙郡废除,炀帝时,又进一步改制,潭州又改为长沙郡,从此,辖境广阔的湘州不复存在。但是,长沙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的中心,其地位与作用却是巩固和加强了。隋朝的长沙郡大大地跨越过湘江,达于整个湘中地区,基本上奠定了从此直到清代长沙建置的规模。
621年唐收抚长沙后,即将长沙郡改为潭州,仍以长沙县为治所,宋代为潭州长沙郡治,荆湖南路的转运使司、提点刑狱使司和安抚使司三大衙门都设于潭州城内,其安抚使并由潭州知州兼任。
两宋为长沙经济、文化发展的关键时刻,城市规模比唐五代更为扩大,其城垣四至直到清末也没有超过,人口稠密,汉化水平应经相当高,蔚然成为“湖湘一大都会”。
1279年,元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长沙又先后成为元朝湖广行省、湖南道、潭州路和天临路的治所。
明初,是古代长沙政治体制日臻完备与成熟的时期。湖湘平定之初,原湖南宣慰司即行废除。1369年(洪武二年),天临路改名为潭州府,1372年(洪武五年),又改为长沙府,直属湖广行省。至此,明代长沙地区的府、县(州)行政体系最终确立,长沙的行政区划也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长达5个多世纪之久。同时,明代的长沙,还是明王朝的一个藩封重地。而明代直至清初的迁移到此江西的移民非常兴盛。至今,长沙居民中很多人的祖上都来自邻省江西。
清代前中期是长沙古代历史的终结之时,也是其历史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社会经济、文化又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长沙成为湖南省治。至此,湖南成为一个单独的行政省。两湖分治,是长沙政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长沙作为湖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最终得以确立,而59年后(雍正元年),湖广分闱,长沙士子考升举人便不复再惧洞庭波险。
民国11年(1922年)长沙被定为湖南省省会。当时为适应城市发展,1923年至1924年,巍然屹立于湘水之滨达千年之久的古城墙最终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被大举拆除,仅剩下城南一小段城墙及天心阁被保留下来,如今成为了供人们访古寻幽的千古名胜。民国22年(1933年)长沙市作为一级行政区域正式成立。之后,1938年11月12日的“文夕大火”导致长沙城区80%的房屋被烧毁,战后城市虽进行了重建,但绝大部分地上古迹建筑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1949年8月22日长沙市人民政府成立。共和国建立后,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一直至今。
行政区划沿革
1949年8月,长沙市辖8区:城东区、城南区、城西区、城北区、文艺区、金盆区、岳麓区、会春区。
1955年10月,成立东、南、西、北城区4区,区名去掉“城”字。
1957年新设郊区。
1958年12月,长沙县、望城县划归长沙市管辖,开始了长沙市管县的阶段。
1959年2月,撤消郊区。3月,长、望两县合并称长沙县,属长沙市领导。
1977年12月,恢复望城县建置,将长沙县分为长沙、望城两县。1978年底,长沙市辖5区2县。
1983年2月,浏阳、宁乡、湘阴划归长沙市管辖,湘阴县随即划归岳阳地区。
1993年1月,浏阳撤县改市。
1996年,辖区区划调整,撤销郊区,设立芙蓉、天心、岳麓、开福、雨花5区。
据统计,截至2002年12月31日,长沙共辖5区(芙蓉、天心、岳麓、开福和雨花),3县(长沙、望城、宁乡),代管1县级市(浏阳市),之下分为40个乡、76镇、53街道,2961个村和706个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