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12]小哲谈谈奇妙的安慰剂效应
小哲今天来谈谈“安慰剂效应”,这个1955年由毕阙博士提出的理论迫使我们反思治疗虚无主义,善意的谎言,安慰剂治疗能否用于临床等哲学问题。同时,与之相对应的是反安慰剂效应,即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安慰剂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的,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对此效应的大小,研究仍存在争议。
安慰剂效应有时候真的很有效果,在某些情况下,小的病痛真的可以通过非常相信的药给治好,但万万东西本身并没有治病的作用,在医学上的“安慰剂效应”,指的是在不让病人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完全没有药效的假药,但病人却得到了和真药一样甚至更好的效果。这种似是而非的现象在医学和心理学研究中都并不鲜见。在治疗痴呆症、抑郁症及其他认知或精神病症的药物进行药物试验时,一组病人服用真药,另一组病人服用糖丸,结果很难判断药物是否有效,因为安慰剂效应太强了。由此,不少医生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不得不将这种“安慰剂效应”考虑进去。
小哲一直就觉得百事可乐可以治疗感冒,而且屡试不爽,这和安慰剂作用可能也有一定的关系吧!人们在刷牙的时候,其实牙膏里的薄荷是没有清洁作用的,薄荷带来的清凉其实和辣椒带来的辣感一样,不是味觉而是一直对口腔刺激的触觉,这种感觉让人以为口腔清洁有效了,最终人们也慢慢的习惯了这种东西,说不定还真有口气清新让人舒适的作用。可能薄荷牙膏的例子不太适用于解释安慰剂效应,但是小哲还是觉得安慰剂效应的存在确实提醒我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该多一种思维方式吧!例如人们崇拜专家、名医,信赖所谓的好药、贵药、进口药等也是“安慰剂效应”在起作怪。
安慰剂效应的具体科学原理是这样的,早期的研究发现,如果用化学药物阻断患者大脑内的内啡肽(一种天然的镇痛剂)分泌,就可以部分阻断安慰剂效应。之后的大脑扫描显示,很多种神经传递因子在起作用,其中很多与阿片和大麻的作用机制一致。也有研究显示,多巴胺(一种影响情感和愉悦、奖赏的化学分子)的分泌会受到安慰剂的影响。去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分泌多巴胺的一个基因会影响安慰剂的效果。携带有这种基因的人群更容易受安慰剂影响而获得症状缓解。
小哲最后总结,安慰剂效应的存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在查询资料的过程中,小哲发现这个效应不仅仅是在医学范畴之中,在心理学、哲学等范畴都有它的存在的意义,所以了解这个效应还是很有必要的。